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塞爱维(CIV)文明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52|回复: 4

[公告] 三国春秋MOD改进意见征求及汇总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8 10: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贴用于征集三国春秋MOD的改进意见,汇总后交主创人员讨论和实现,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1: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抛砖引玉——从制度说起

个人认为三国的总体系统设计已经是臻于完美了,但在一些涉及到历史文化的地方尚有欠缺,当然这个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挂着个历史顾问的名头却只是提供了一张表格而已,因此俺准备在这方面提供较完整的意见和建议。

本着由简到繁,整齐规范的原则,俺准备按照现有百科的倒序来写。最后几条没什么可改的,而且信念部分写得俺十分佩服,虽然其中观点俺未尽同意,但论文笔比俺可是强太多了——是谁写的出来认领,俺发大包。

从制度说起,首先是题目,现在制度有六:政府体制、教育制度、赋役制度、人才选拔、政治哲学、信念。个人认为这些题目不妥,一则不规整,二则不古。而教育制度和政治哲学两条内容也不符合现实,前者所谓太学、四门小侯学之类并非教育制度而是中央政府开设的各类学校,而当时久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可能有墨家、道家之类政治哲学。

建议政府体制、教育制度、赋役制度、人才选拔、政治哲学、信念中文对应改为:主君、宰相、赋役、选举、经学、信念,夷文可比照:领袖制度、宰相制度、赋役制度、选官制度、主流学术、信念。

其中教育制度改为宰相(宰相制度),内容为:丞相、三公、尚书、中书、侍中。政治哲学改为经学(主流学术),内容为:废学、今学、古学、郑学、王学、玄学。分述如下(百科):

宰相(宰相制度):宰、相原是殷周时期家臣之长的称谓,分别至迟在周早期和春秋时期,已经具备了后世宰相的含义,如《左传》定公四年有“周公为太宰”、襄公二十五年有“庆封为左相”等。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庄子·盗跖》将“宰相”与“天子”并称,《韩非子·显学》称:“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吕氏春秋·制乐》中则借宋景公之口明言:“宰相所与治国家也”。从此以后,“宰相”的称谓一直沿用到近代。
但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朝代中,宰相只是一个习惯称谓,用来称呼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高级官员,并不是一个正式官名。而两汉魏晋南北朝因并未有明确法令规定何官为宰相,因而从当时起就有不同看法。
一般来说西汉前期的相国和丞相、御史大夫,后期的三公为宰相并无争论;东汉三公则有人认为是“备员而已”,但多数人认为基本上是宰相。可是魏晋南北朝孰为宰相,则分歧颇大。有魏晋中书监、令宰相说⑤、⑥,有南北朝侍中多为宰相说⑦、⑧,有魏晋南北朝尚书令、仆射或录尚书事宰相说⑨、⑩。以上众说,也有交错。如《 文献通考》承认魏晋之时中书、尚书长官都是宰相;《 历代职官表》则认为宋齐而降尚书长官、侍中俱为宰相等。而《 通典》更概括出一种调和说法:“ 自魏晋以来,宰相但以他官参掌机密,或委知政事者,则是矣,无有常官。” 就是说,不象汉代固定以丞相或三公为宰相,而视皇帝委任谁知政事,参掌机密,谁就是宰相:“或掌机密,或录尚书,或综机权,或管朝政,或单侍中,或给事中,或受顾命,皆为宰相也。”
李俊先生观点与《通典》类似,他在《 中国宰相制度》中认为魏晋南北朝宰相主要为尚书,次为侍中,再次为中书;甚至陈代“ 中书舍人实居宰相之任”。而祝总斌先生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则认为宰相“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即必须拥有议政权,和必须拥有监督百官执行权。”还补充说:“为了有效地行使上述两种权力,宰相下面还必须设有办事机构如丞相府、三公府等。”并据此得出结论:“两汉的三公、魏晋南北朝的尚书长官”是宰相,其他不是。
我们认为宰相是(至少在名义上)能够参与讨论朝廷大政决策的高级官员。即成为宰相有两个必要条件:
其一是有权参与讨论和确定朝廷重大政务。古人称为“毗赞朝政”、“参掌机密”、“委知政事”、“参议政事”等,祝总斌先生也将其列为两个条件之一,称为拥有议政权。这一点是与时人的认识和后世多数学者的观点相一致的,如魏晋尚书、中书长官,宋齐尚书长官、侍中等官职当时的皇帝大臣以及《通典》、《 文献通考》、《 历代职官表》均认为是宰相。而祝先生的第二个条件“必须拥有监督百官执行权”我们认为显然依据不足,首先是魏晋中书监令和宋齐侍中在多数情况下并不具备所谓监督百官执行权,但当时朝廷上下均认为其是宰相;其次我们还可以从后世对宰相的认识中得到印证,祝先生曾引《 新唐书· 百官志》证明自己的观点: “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祝先生认为“他们的权力一个便是‘ 共议国政’,并且有议事的地点—政事堂。另一权力便是政事堂作出决定,经皇帝批准后,监督百官执行。这里包括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加以审覈,尚书省具体执行。以上两个权力,缺一便不算宰相。”共议国政一句即议政权是不错的,但说“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加以审覈”属于监督百官执行显然于理不合,因为不论草诏还是审覈,显然还是共议国政的一个部分,是把议事的结果成文颁布,只有尚书省才是在具体执行。《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先是,仆射为正宰相,其后多兼中书门下之职,午前决朝政,午后决省事。至是,钦望专为仆射,不敢预政事,故有是命。是后专拜仆射者,不复为宰相矣。”
其二是高级职位。实际上相权有时会被侵夺,相位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官员仅仅“权重”还不够,后汉的尚书、南朝的中书舍人不可谓权不重,往往是既具有议政权,又具有监督百官执行权,但他们因为品位低下,并未被称为宰相,而且往往被归入“恩幸”的行列,只有兼具“位高”者才能被公认为宰相。西汉“上相”丞相或相国禄万石,“掌副丞相”的御史大夫“位上卿”,地位也高于九卿。虽《汉书·百官公卿表》臣瓒注引《茂陵书》曰:“御史大夫秩中二千石。”但《汉书·成帝纪》注如淳引律称:“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奉钱月六万,御史大夫奉月四万。”《史记》如淳引汉律称:“真二千石奉月二万,二千石月万六千。”真二千石即中二千石,可见御史大夫禄秩也是高于中二千石的。而自魏末开始历两晋南朝,尚书令仆、中书监令、侍中也都是至少三品的高官,位在诸卿之上。需要指出的是除了西汉前期,宰相的官位一般来说并非最高,特别是从汉末开始,一方面出于战争的需要,外官的职位大为提高,另一方面出于对政权被篡夺的防范,宰相的职位被降低。官位系列的顶点除了有时授予方镇大将,一般是“择其老病不任事,依违不侵权者居之”,只是朝廷对所谓年高德劭的大臣的一种并无实权的尊崇。

本百科根据祝总斌先生《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撰写,与祝先生观点不同之处文责自负。
注:
①《庄子·盗跖》:子张曰:「昔者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今谓臧聚曰,汝行如桀、纣,则有怍色,有不服之心者,小人所贱也。仲尼、墨翟,穷为匹夫,今谓宰相曰,子行如仲尼、墨翟,则变容易色称不足者,士诚贵也。故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之美恶。」
②《吕氏春秋·制乐》: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公惧,召子韦而问焉,曰:“荧惑在心,何也?”子韦曰:“荧惑者,天罚也;心者,宋之分野也;祸当于君。虽然,可移于宰相。”公曰:“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子韦曰:“可移于民。”公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宁独死。”子韦曰:“可移于岁。”公曰:“岁害则民饥,民饥必死。为人群而杀其民以自活也,其谁以我为君乎?是寡人之命固尽已,子无复言矣。”子韦还走,北面载拜曰:“臣敢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今夕荧惑其徙三舍,君延年二十一岁。”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有三善言,必有三赏。荧惑有三徙舍,舍行七星,星一徙当一年,三七二十一,臣故曰君延年二十一岁矣。臣请伏于陛下以(伺)候之。荧惑不徙,臣请死。”公曰:“可。”是夕荧惑果徙三舍。
③辽虏以宰相为正式官名。
④《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引仲长统《法诫篇》曰:《周礼》六典,冢宰贰王而理天下。春秋之时,诸侯明德者,皆一卿为政。爰及战国,亦皆然也。秦兼天下,则置丞相,而贰之以御史大夫。自高帝逮于孝成,因而不改,多终其身。汉之隆盛,是惟在焉。夫任一人则政专,任数人则相倚。政专则和谐,相倚则违戾。和谐则太平之所兴也,违戾则荒乱之所起也。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窍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然政有不理,犹加谴责。而权移外戚之家,宠被近习之竖,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师,外布列郡,颠倒贤愚,贸易选举,疲驾守境,贪残牧民,挠扰百姓,忿怒四夷,招致乖叛,乱离斯瘼,怨气并作,阴阳失和,三光亏缺,怪异数至,虫螟食稼,水旱为灾,此皆戚宦之宦所致然也。反以策让三公,至于死免,乃足为叫呼苍天,号滕泣血者也。又中世之选三公也,务于清悫谨慎。循常飞故者。是妇女之检柙,乡曲之常人耳,恶足以居斯位邪?势既如彼,选又如此,而欲望三公勋立于国家,绩加于生民,不亦远乎?
⑤《 文献通考卷四十九·职官考三》案语:自後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始为机衡之任。然当时尚书,不过预闻国政,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也。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故何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而所谓三公者,古有其官,虽鼎命将迁之时,大权一出於私门,然三公未容遽废也,故必择其老病不任事,依违不侵权者居之。东汉之末,曹公为丞相,而三公则杨彪、赵温,尚书令、中书监则二荀、华歆、刘放、孙资之徒也。魏之末,司马师、昭为丞相,而三公则王祥、郑冲,尚书令、中书监则贾充、荀勖、锺会之徒也。盖是时,凡任中书者,皆运筹帷幄、佐命移祚之人;凡任三公者,皆备员高位,畏权远势之人。而三公之失权任,中书之秉机要,自此判矣。至丞相一官,西汉废於哀帝之时。东汉本不置丞相,建安特置之,以处曹操。魏本不置丞相,正始特置之,以处司马师、昭。及晋则不置,正苻坚所谓“朕以龙骧建业”之说也。然东晋以至宋、齐、梁、陈、隋皆有之。夫中书监既为宰相之任,则升其品秩可也;丞相既不为宰相之任,而尝为擅代之阶,则废其名字可也。今观魏以後之官品,中书监仅为三品,而黄钺大将军、大丞相、诸大将军则为一品、二品。然此数官者,未尝以授人,特宋、齐、梁、陈、隋将受禅则居之,此外则王敦、桓温、侯景亦尝为之。夫高官极品不以处辅佐之臣,而又存其名字,使乱臣贼子递相承袭,以为窃取大物之渐,非所以昭德塞违,明示百官也。
⑥ 《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晋惠帝永宁元年,罢丞相,复置司徒。永昌元年,罢司徒并丞相,则与司徒不并置矣。(丞相与司徒,废置非一。)其后或有相国,或有丞相,省置无恒,而中书监、令常管机要,多为宰相之任。
⑦《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按:自魏晋以来,宰相但以他官参掌机密,或委知政事者则是矣,无有常官。其相国、丞相,或为赠官,或则不置,自为尊崇之位,多非人臣之职。其真为宰相者,不必居此官。(魏文帝以刘放、孙资为中书监、令,并掌机密。晋武帝诏以荀勖为中书监、侍中,毗赞朝政。张华为中书令,侍中刘卞谓华曰:"公居阿衡之地。"东晋庾亮、庾冰相次为中书监。先是,王导辅政,以宽和得众,庾亮以法裁物,颇失人心。至冰,经纶时务,升擢后进,朝野注心,咸曰贤相。殷浩为扬州刺史,参综朝权。王敦为大将军、侍中,上表曰"臣备位宰辅"。谢安为中书监,录尚书省事。宋文帝初,徐羡之为司空,录尚书事。后以江湛、王僧绰俱为侍中,任以机密。后又以殷景仁为侍中、左卫将军,与侍中、右卫将军王华,侍中、左卫将军王昙首,侍中刘湛四人俱居门下,皆以风力局幹,冠冕一时,同昇之美,近代莫及。初,王弘为江州刺史,加侍中,后徵辅政,以为侍中、司徒,录尚书事。而弘弟昙首为文帝所任,与华相埒。华常谓己力用不尽,每叹息云:"宰相顿有数人,天下何由得理?"湛母忧去职,后徵为太子詹事,加给事中,与殷景仁并被任遇。湛常云:"今代宰相何难?此正可当我南阳郡汉代功曹耳。"沈演之为侍中、右卫将军,文帝谓之曰:"侍中领卫,俱为优重,此盖宰相便坐,卿其勉之。"齐王俭为侍中、尚书令,常谓人曰:"江左风流宰相,唯有谢安。"盖自况也。明帝顾命江祏兄弟及始安王遥光、尚书令徐孝嗣、领军萧坦之,更日帖敕,时呼为"六贵",皆宰相也。梁何敬容初为吏部尚书、侍中。时徐勉为仆射,参掌机事,以疾陈解,因举敬容自代,故敬容迁为仆射,掌选事,侍中如故,此并为宰相。后敬容屡转他官,而参掌如故。又王训为侍中,武帝问敬容曰:"褚彦回年几为宰相?"对曰:"少过三十。"帝曰:"今之王训,无谢彦回。"彦回,宋明帝时为侍中。又周舍卒后,朱异为散骑常侍,代掌机密。北齐韩轨为中书令,寻授司空,自以勋庸,历登台铉。按此则或掌机密,或录尚书,或综机权,或管朝政,或单侍中,或给事中,或受顾命,皆为宰相也。然侍中职任机务之司,不必他名,亦多为宰相。其有侍中兼外官,若宋王弘;侍中兼内官,若沈演之,其例不少,则非宰相,盖在当时委任而已。自晋宋已来,宰相皆文义自逸,何敬容独勤庶务,为代所嗤鄙。姚察曰:"魏正始及晋之中朝,俗尚於玄虚,贵为放诞。尚书丞郎以上,簿领文案,不复经怀,皆成於令史。逮乎江左,此道弥扇。唯卞壸以台阁之务,颇欲综理,阮孚谓之曰:'卿常无閒暇,不乃劳乎?'宋代王敬弘身居端右,未尝省牒,风流相尚,其流遂远。睹白署空,是称清贵;恪勤匪懈,终滞鄙俗。是使朝经废於上,众职隳於下,小人道长,抑此之由。呜呼!伤风败俗,而使何国礼之识理见讥薄俗者哉!")
⑧《 历代职官表》卷二宋齐梁陈条按语“:侍中参掌机密,亦为相职。” 同书后魏条按语:“ 侍中称为宰相。”
⑨《 晋书·贾充传》:为尚书令,荀勖曰:“ 公,国之宰辅。”
《 晋书·何充传》:以骠骑将军,录尚书事,“ 居宰相,虽无澄正改革之能,而强力有器局。”
⑩《 历代职官表》卷二宋齐梁陈条按语:“ 宋齐而降,惟尚书任总机衡,为宰相之职。”

丞相
西汉从建立至成帝绥和改制前的大部分时间以丞相为宰相、御史大夫为副贰。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丞相为主,虽然后来也出现三公之称,但三公地位与权力并不平等。还可以细分为两个时期:
1、西汉建立之初,是相权较完整、相国或丞相权力较大的时期。
汉初沿袭秦制,辅佐皇帝的最主要官吏有三:
丞相:位尊者称相国,有时分左 、右,“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权力极大。《 唐六典 》卷一说:“ 秦变周法,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汉初因之”。因而称为宰相。


2、自武帝起,设立尚书和中朝官制度,出现了辅政大臣,相权受到限制。


成帝绥和改制后,出现了名义上鼎立的三公,但由于职权不明,其后又有反复,直到哀帝



蜀汉东吴


三公
东汉、曹魏前期均以三公为宰相。其后三公成为一种荣衔而非职务,只是名义上的宰相。至东汉末,是地位与权力平等、鼎立的三公阶段。



尚书
从曹魏末期开始,历两晋南朝,录尚书事、尚书令仆等尚书省长官一直是当然的宰相,蜀汉后期亦然。



中书
两晋中书监令是宰相。



侍中
南朝侍中为宰相。

[ 本帖最后由 齐东野人 于 2010-8-25 16:5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8 21: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个意见:就是善学这个技能太BT了,建议如下
1 限制学习技能的最大数
2 一个技能等级提升时,覆盖低等级。比如英雄有适应一级,当学会适应2级时,直接把一级改为二级,
免的占显示画面。但善学技能生效时,即使对方是二级,也只能学到一级技能
3 可以删除技能(这个纯属YY,方便那些喜欢收集BT技能的玩家【培养极品武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9 21: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个意见,希望把袁绍的uu再完善一下,太无敌了,从中期一直打到后期无克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0 16: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等我完整玩过一盘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塞爱维(CIV)文明联盟    

GMT+8, 2024-5-6 02: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